在生產之前與醫師討論生產時姿勢變化的可能、催生時機與方式、破水時該如何處理、剪不剪會陰有什麼風險、產後的母嬰接觸時間…等等。
孕產婦的身體狀況隨時都有可能改變,醫師應該因應各種狀況給予適當處置與治療,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綁胎兒監視器、剪會陰、仰躺生產!
大多的生產計畫書範本都是先以醫療行為介入生產,使生產變得契約畫、定型化。
台灣孕產婦的死亡率極低,是世界醫療照顧的前十名,所以才更有本錢追求更好的生產品質。
如果生產計畫書內容有瑕疵,醫師該秉持專業與產婦協調與修正,即使雙方有必須妥協之處,也能減少事後不必要的誤會或紛爭。
在產檢過程中就要盡量和醫師溝通並了解生產流程,如果不滿意醫師的處置方式,預先溝通也無效,就要考慮換醫師、換醫院產檢了唷!
產婦、醫護人員、助產人員應該是夥伴關係,互相協調配合,同時也尊重專業,一定可以規劃出一份美好的生產計畫書。
生產計劃書本來就不是合約書,而是孕產婦與醫師的溝通工具!
資料參考引用書籍:迎向溫柔生產之路